房價的合理性
賣方市場當道,追價氛圍濃厚。現在的實價登錄,對很多賣方來說,就真的只是"參考用"而已。只要"當初購入成本夠低"加上"口袋夠深",賣方沒有賣壓,就會慢慢賣、慢慢等、慢慢放。
於是乎,我們開始思考:"何謂房價的合理性?而這又該是由誰來定義?"。
--
讓我們來思考一個情境題:
有A,B,C三人,在一年內不同的時間點買入某社區。某社區104~107年的成交行情約在25~27萬。
A在今年(108)年初購入該社區"外棟"中樓層戶別。由於當時只能參考104~107年的成交行情,加上外棟條件一般來說較好,A願意多出一些,最後以單價29萬成交。
B在今年(108)年中購入該社區"內棟"中高樓層戶別。這時市場物件供應狀況比年初時更少,屋主對於價格非常堅持,最後以單價30萬成交。
C在今年(108)年底購入該社區"內棟"二樓戶別。這時市場物件又更少了,也在屋主的堅持之下,最後以單價30萬成交。
最後這個社區,因著銷售時間點的差異,內棟價格賣得跟外棟一樣,而低樓層的價格也直逼高樓層過往成交價。所以這樣算是條件較佳的"外棟"高樓層"被賤賣了,還是"內棟""低樓層"買貴了?
不論是A,B或C任一人,在購買的當下,一定都覺得買好貴。但當A知道B購買的成交價的時候,想必內心鬆了口氣。而當B知道C的成交價時,心情勢必也得到了調適。
至於下一個D呢?以正常的邏輯來看,D未來若要購買該社區,應該會更沒包袱,因為有二樓成交數據墊在那邊...
以上舉的例子,相信今年很多社區也都有一路疊價上去的情況。以業界前輩所言:"成交就是行情"。只是今年市場飆漲的程度,連業者都感到震驚。
#賣方市場來臨
#買方辛苦了